close

休謨認為理性受制於做判斷前一刻的情感,理性無法做出獨立的抉擇

 

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1947)
撰文/蔡瑋

如得其情,哀襟而勿喜。這是古人為查案探求真相的人員,所作的告誡。本片的主人翁身為被告的辯護律師,一時不慎滲入私人的情慾,沒想到卻造成事業上前所未有的大挫敗。
他為了讓被指控下毒謀殺丈夫的被告脫罪,極力在法庭上暗示男僕才是真正的兇手,其實也是因愛慕被告的忌妒心理使然。沒想到被告對男僕一網情深,而後者顯然又懊悔與女主人私通,又因拒絕與女主人一起私奔在先,才造成主人遭被告下藥謀殺的悲劇。
主人翁的指控,加深了男僕的羞愧,致後者自殺身亡。被告原來還希望僥倖脫身後,能與男僕共續前緣。聽聞惡耗,自知罪孽深重,同時難掩對主人翁的厭惡,遂認罪以阻礙主人翁在官司上獲勝。
主人翁的心思,做為妻子的看在眼裡。她一面恐懼被告介入夫妻的感情,一面明智的表達自己的立場,也就是希望主人翁能順利為被告脫罪,避免後者問吊的情景,佔據了丈夫日後的感情世界。主人翁隱密的情欲遭到被告當眾的揭發、羞辱,卻意外的突顯了妻子角色的重要性,也是在後者深情的期許、勉勵之下,終於讓主人翁重拾以往的信心與鬥志。

本片特重法庭的審判過程。造意者與意定的西方觀眾對官司的興趣,可以用休謨的懷疑認識論來解釋。休謨認為理性受制於做判斷前一刻的情感,理性無法做出獨立的抉擇。後者最合適的身心狀態,可用「明智的旁觀者」做為表徵。人對他人的同情,其實只限於自己所熟知的周遭人。人所以關切與自己無關的他人的禍福,其實是透過想像的作用,預見到相同的結果可能在未來不特定的時間落在自己的頭上。理性既不能單獨運作,習俗與想像最終將發揮最主要的作用(休謨講座,道德哲學史講演錄,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法庭審判的過程,既是考驗個人做為一名明智的旁觀者的判斷,又將眾人的目光聚焦在共同的習俗之上。想像既能讓人預見相同的判決結果可能落在自己或親人的身上,又是追查真相的刺激物。是刺激、想像、虛榮的剩餘產出,才是讓刑事審判格外受一般人注目的最主要原因。而這些早已溢出做為社會一份子,對審視共同遵守的憲章的內容、及其執行的成本的必要。因為是憲章的這層關係,才真正讓一人的犯行關切到社會其餘的每一份子。「明智的旁觀者」理論,雖有時未必能切重公眾真正的利害(羅爾斯,同前書),但好歹是建立在習俗之上的共識,受習俗的約束,而放任「理性的判斷」不受任何的約束,實際上也只是無形中接受做判斷前一刻的情感主宰一切,倘若真的如此,也只能造成民萃的法治。

主人翁的行為,雖然在法庭的辯論程序中並不禁止,但不能說是道德的。關於義務,康德將之與基於道德法則的實踐加以區分。後者較前者更嚴格,必須符合定言令式的程序。主人翁為了被告的利益與本人的情欲的作為,只能算是符合假言令式的理性要求。也就是以滿足一定利益、嗜好、興趣為條件,透過理性所決定的行為。基於特殊利益、目標運作的理性,是所謂的經驗實踐理性。不同於康德所說的純粹實踐理性,以及科學家追求真知的理論理性。康德以為純粹的實踐理性,必須超越所有屬於個人的特殊因素。就像理論理性傾向於知性,實踐理性傾向於抉擇。康德不僅是個理性至上論者,同時也是個建構主義者。康德按照定言令式程序得出的道德法則,除了實踐個人自在的自由意志為目的之外,也必須同時兼顧他人的同類的訴求,而且必須始終以他人為目的,而非以他人為工具。真正的自由或自在的意志,來自於自律,它高於一切自然與動物的欲望,不受任何他律的因素左右,它惟一服膺道德的法則行事。康德認為道德法則是現實存在的,正如同凡是人皆明瞭必須透過以自己為目的,同時以他人為目的而非工具的公設來行事。純粹實踐理性做為先驗的概念,自行決定了它的目的,也就是一個符合以上道德法則的目的王國。這點類似理論理性,後者始終且自然指向的目的,乃是一個囊括最大範圍的知性的系統。兩者的共同點,是超出一切自然與動物性質欲望之上。上帝超出所有經驗理性事物的限制,能夠先驗、直觀的做出正確的抉擇。人類可以憑藉定言令式的程序,在實踐的過程中同樣獲得類似的體悟,這也說明了康德純粹實踐理性理論的建構性(康德講座.同前書)。
主人翁當然必須為委託人的利益服務,這是他的契約與法定義務,但真正讓他的行為涉及道德層次的,是他面對被告當面警告不得繼續攻擊、影射男僕涉嫌弒主,所持的默許的表態。正因為這個效果等同於承諾的作為,反襯岀他後來的所作所為的不真與欺騙。從康德的角度,就是違法了定言令式的程序,使得這承諾自始成為不可能。
康德的目的王國,其實不存在地上,但卻是人心共知的,因此也是實際存在的。那就是一個人人以自己自在的意志為目的,同時也以他人的自在的意志為目的,不以他人為工具的高度的實踐道德的社會-這與台語所說的「大家互相」的人際相處哲學十分神似。在這裡,人人因為自律而享受真正的自由,不被他人的逞私欲的作為所激怒,同時也讓後者的行為無所遁形。
我以為康德的目的王國,帶給我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啟示,是讓個人的實踐同時成為個人與他人自在的意志的屏障,讓自律深中人心,將社會的公義之心提升到建構一個可長可久的永續社會的更高層次,同時避免了個人因實現對失德者的片面報復與不利益為目的,所造成的自在意志的扭曲,與珍貴的時間成本ˋ甚至生命及名譽的損耗。(蔡瑋,20170518淒艷斷腸花)

Directed by    Alfred Hitchcock
Produced by    David O. Selznick
Screenplay by    Alma Reville
James Bridie
David O. Selznick
Ben Hecht
Story by    Robert S. Hichens(novel)
Starring    Gregory Peck
Ann Todd
Alida Valli
Charles Laughton
(From Wikipedia)

arrow
arrow

    蔡 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